• 这个300亿的隐秘生意,越来越多年轻人说“真香”

    这个300亿的隐秘生意,越来越多年轻人说“真香”

    临期食品,简单说就是即将到保质期但还未到保质期的食品。过去,它是“甩货”,现在,它成为一门火热的新生意。

    更重要的变化是,在传统印象里,“甩货”是老年人的捡漏专利,但换了个说法的“临期食品”,却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要赚钱,快进快出】

    “这批货,说它是‘三姓家奴’也不过分。”

    食品贩子王山河正在把500箱旺仔牛奶运往北方,这批倒了三四手的牛奶,保质期只剩下两个月左右,网上59元每箱,被他以不到20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当地的批发商。

    就算这么低的价格出手,王山河还能有不少利润。

    ▲5月底开业的好特卖北京金源燕莎店来源:张女士供图

    5元一瓶的网红巴黎水、5元1盒的自嗨锅、1元1根的巧克力棒……一包建议零售价3元的上好佳薯片,这里只要0.3元,保质期一般都还有3-5个月。

    卖场中充斥着过年才有的抢购氛围,很多货甚至来不及上架,直接一个个纸箱子摆在地上,尽管店员一直在补货,但还是有很多货架被一扫而光。

    当张女士指着一个空货架问还有没有货时,店员表示:“能上的都上了。”

    传统印象里,“甩货”是老年人的捡漏专利,但换了个说法的“临期食品”,却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甚至成为一些年轻人的“专宠”。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四成受访者愿意购买并向身边人推荐临期食品,在消费临期食品群体中,26-35岁的年轻人占到47.8%。

    不少年轻人聚集在豆瓣上的“我爱临期食品”小组,分享自己在临期超市淘到的零食,还有人专门制作淘货攻略和自己城市的临期超市地图。

    其中也有不少讨论是关于买临期食品的顾虑,一方面是食品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买临期食品总觉得是一件不太酷的事情。

    这个豆瓣小组的组长把态度亮在了小组介绍的开头:“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

    这个建立于去年9月的圈子现在已经有8万多人了,但这种异于主流的消费方式,舆论中仍不乏争议。

    嗅觉灵敏的资本,也正带着一批创业者攻城略地。

    临期食品连锁超市好特卖不到2年已经融资3轮,全国门店逼近200家;曾获阿里巴巴投资的临期电商好食期,用户数已接近1亿;58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转转也下场做起了临期食品仓库。

    据咨询机构统计,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

    消费者观念改变、创业者专营、加上资本和媒体加持,让这个长期处于边缘的行业热火起来,并形成新的“时尚”。

    【主流之外,野蛮生长】

    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商家必须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做出醒目提示,做到告知顾客并单独销售,北京市工商局也公布了量化到天的“食品保质期临界”6级标准。

    ▲北京市工商局公布的“食品保质期临界”6级标准

    但商家不会坐等食品到期,会提前想办法把这些商品折价处理,这些不按正期商品销售又没到保质期的食品就成了临期食品。处理价与流通价之间的利润空间,让临期食品的市场一直在主流视野之外野蛮生长。

    以前市场小,供给分散,这些商品多由临期仓库居间分配,由于临期食品的价格信息极不透明,有不少像王山河这样的倒爷存在。

    临期食品一个典型的来源就是进口零食。进口食品本身运输周期就比较长,再叠加通关、检疫等因素,时间更是难以掌控,超过允收期之后也难以退回,有的进口食品一到就被拉进了临期仓库。

    所以很多港口城市成了临期食品的集散地,圈内素有“北天津,南上海”的说法。

    除了进口食品外,国内还有不少一线品牌的临期货源。

    在整个食品产业链中,越是大牌的厂商,对经销商越是强势。

    许多厂商会对经销商下指标,要求一个季度进一定数额的货,有的厂商会设立奖金激励经销商完成目标,但指标替代不了市场规律,有的经销商为了完成厂家定的目标,便会把卖剩下的尾货交给食品贩子处理。

    但厂商为了维持销售体系,一般不会允许经销商异地销售,俗称“串货”。这种货都不敢上电商平台,食品贩子也只能偷偷地卖,因为一旦被发现,经销商将面临厂商的处罚。

    超市、便利店在处理临期食品也有一套成熟的流程。

    被贴上醒目标签的特价酸奶,深夜下班便利店里的5折饭团、面包,大家都已司空见惯。

    晚上8点后的盒马鲜生,更是不少年轻人去“捡便宜”的乐土,在这里能买到7折的生鲜、熟食、鲜切水果、牛奶豆浆等食品。

    除了那些保质期较短的食品,许多食品在保质期不到三分之二时就会被下架,有的会放在收银显眼处低价甩卖,有些因滞销临期的商品也会退给供应商。

    这些临期食品很多被小商场小卖部收去做引流品,还有不少流入餐馆、外卖、洗浴中心等场所。

    据资深从业者表示,不少自助餐馆都在用临期的饮料、零食降低成本。

    这几年电商发展为临期食品带来了新的货源,也产生了新的销售渠道。电商的尾货、退货、以及羊毛党抢来的商品,都在以临期折扣的方式流入消费者手中。

    2019年,一名苏宁的供货商带着价值两百多万的临期食品找到了正在做直播电商的陈杰,希望能尽快甩卖这批库存。

    双方约定,这批临期食品标价两折出售,没想到在直播间半个小时售罄。不仅陈杰拿到了佣金和服务费,供货商也赚了一笔。

    见识到临期食品的庞大需求和盈利空间后,陈杰启动了“临期捕手”项目,如今已在新媒体、私域社群、线下门店布局。

    “预计到2021年底我们会开到将近300家门店。”陈杰对媒体表示。

    社区团购、直播间、临期超市不仅更快地消化临期食品库存,也让临期食品快速走进大众视野,但暴发的真正原因,其实是来自疫情的蝴蝶效应。

    去年疫情之下,许多商家长时间无法营业,已经生产出来的食品被迫放到临期,消费需求较为弹性的零食饮料更是大受打击,上游产生了大量囤货积压,许多要处理的食品因此流入临期市场。

    一个“临期捕手”走到了台前,还有不少真正的临期捕手活跃在幕后。

    哈尔滨的老金原本是伊利的经销商,去年开始转做临期仓库,不到一年的时间,800平方米的仓库每天就能产生10万元的流水。

    全国有不少像老金这样的临期仓库,但由于信息不透明,圈外人根本摸不着门道,这也成了他们想要入行淘金的第一个门槛,但有的人却做起了卖水的生意。

    有人就专门搜集整理全国各地的临期仓库地址和联系方式,一份地址表格就能卖出200多元。

    圈内小有名气的倒爷胖丁称,自己两个月组建起了5000多人的行业社群,不少想要倒货的和想要入行的小白都趋之若鹜,光社群费就赚了55万。

    资本和流量的杠杆加速行业的成长,也让其固有的问题被放大。

    【红利消失前极速狂奔】

    2019年7月,上海警方查获了一起贩卖过期零食的案件,超过4500箱已经过期的进口零食被重新包装,准备流入市场,涉案金额上百万元。

    在二手市场上,有一帮人专门收购已经过期的产品,修改日期后当正期食品在卖。

    经营网店多年的罗先生就吃过这样的亏。

    当时罗先生进了20万的货,但抽检时发现品质、口感并不符合要求,意识到被骗后只能无奈销毁。

    正是这些食品在日期上的安全隐患,广大消费者才会对临期食品保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同样让消费者警惕的,是临期超市中“以次充好”的情况。

    张女士发现,在被抢购一空的货架旁,还摆放着某品牌的虾条,占据着好几排货架,甚至在不同位置货架上都被这款虾条占据了大量空间,但拿起来一看,却是从未见过的品牌。

    ▲被不知名品牌虾条占满的货架来源:张女士供图

    张女士认为,品牌零食数量有限,商家为了提高利润率,大量本就价格不高的杂牌零食充斥货架,那些真正抢手的临期食品只是吸引消费者的噱头。

    也许这一策略能为商家带来更高利润,但好货难求是实实在在的行业痛点。

    一线品牌的产品往往成了临期圈子的“硬通货”,因为这些产品更具有流通性,不愁卖不出去,而其他杂牌则有砸在手里的风险。

    这个市场也就成了品牌价值的考场,没有品牌知名度的商品,再便宜也不一定有人要。

    对于消费者来说,充足的货源、便宜的价格、放心的品质形成一个不可能三角。

    同样是一包建议零售价3元的上好佳薯片,在好特卖只要0.3元,在较高端风格的另一家临期超市嗨特购却要卖2.6元。与之相对的,嗨特购内货架摆放整齐,也没有好特卖那般疯狂抢购的现象。

    货源问题同样困扰着这拨临期食品创业者。

    就算有了全国仓库的资源,入了倒爷的社群,真干起来的时候,还是需要自己每天去找货源的。

    很多品牌也以保证提供稳定货源的噱头吸引加盟商加入,但大多数也并不能保证所有都是受追捧的临期食品,而是按一定比例供货。

    以“临期捕手”线下门店为例,其中40%的是进口食品,30%的网红食品,10%的短保食品,只有20%是临期食品。

    在有经验的倒爷看来,加盟纯属割韭菜。这一行靠谱的货源就是钱,自己的生命线被别人抓在手里,若不给你供好货就只能吃哑巴亏了。

    但只要能赚钱,就肯定有人愿意投入,此前有临期超市品牌加盟费已经高达80万,而7-11、全家这种老牌便利店加盟费最高也就50万-60万,难道一个临期超市比这些大品牌的便利店都赚钱吗?

    特殊的环境下催熟了这个特殊的行业,巨量的库存短时间内造成临期市场上供过于求的现象,消费者得的实惠,都是食品产业链上厂商、经销商、超市、电商平台多方亏掉的钱。

    有人说这个行业的红火只是昙花一现,有人说这是未来零售的新方向,但对于已经入局和将要入局的玩家来说,只有在产能红利消失之前的极速狂奔。

    无论是仓库、客户,还是真金白银的加盟费,现在能抓到的一切资源,都是行业洗牌来临时的筹码。

    【并不宽敞的赛道】

    在国外,临期食品商店并不罕见,便宜的甚至可以不要钱。

    英国的A food waste supermarket他们与当地的其它超市进行合作,低价采购临期食品进行售卖,人们甚至可以不用付钱,而是通过劳动来换取超市的商品。

    美国的Daily Table更像是一个低配版的盒马鲜生,超市里卖的大部分都是由当地大型供应商捐赠的临期食品。

    但他们并不以价格为主要噱头,而主要打的是营养牌。

    他们针对食品的营养有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如店里不会提供果冻和果汁,因为这些食物的营养密度较低。

    而且他们会在超市内设厨房进行食物加工,做成营养均衡的“即食餐”。

    创始人Doug Rauch说:We’re really a healthcare initiative masquerading as a retail store.(我们假装是零售店,其实是做治疗健康业务的。)

    丹麦的WeFood已经成为了环保主义者的一面旗帜。

    WeFood的货源是由其他超市、公司淘汰的食品,它们有的已过了建议食用期,有的则是因为表面的瑕疵被筛选出来的“残次品”。

    WeFood这种模式在中国人看来有点不能接受,却在丹麦大受欢迎。开业当天,不仅有丹麦王妃和食品环境部门的大臣捧场,还有不少人专门从外地到哥本哈根排长队购物。

    ▲顾客在WeFood门口排起了长队来源:inhabitat.com

    在国内,虽然不像WeFood那样吃过期食品,但环保的概念也让吃临期食品这件事被更多年轻人认可。

    中国每年粮食因流通损耗就高达千亿元,吃临期食品就是将还未过期的食品利用起来,减少过期销毁的食品损耗。

    根据《GB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的实施指南》,“预包装食品的保质期是保持食品品质的期限,准确讲是最佳食用期限。”

    这意味着,只要还在保质期内,一般不会有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

    但一直以来食品厂商都在向消费者灌输吃新鲜的才是好的,如今吃临期食品确实要面临观念上的碰撞。

    现在临期超市都不主动传播临期概念了,而是自称食品折扣店,虽然主打临期食品,但也会有正价正期产品,临期食品成了引流产品,也有的品牌以高端姿态去打消客户顾虑,但成本也会在价格上体现。

    临期超市这种与普通零售商店模糊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迫于货源不稳定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未来业态拓展打下基础,毕竟资本的投入是需要回报的,临期食品本身并不是太宽敞的赛道。

    建立消费场景、产生用户黏性是熬过第一个冬天的基本功,但要想穿越周期,需要利用大数据和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去解决供应链上供需信息不透明、仓储智能化率低等问题。

    如何提升食品的利用率,是这个行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也许临期食品没有太高的商业价值,但仍有其社会价值。

    以前价格在个位数的奶茶,现在动辄几十元一杯,几毛钱的榨菜也涨到了几块钱,3元以下的泡面也已经不多见了。

    网上曾流传着这么一组数据:中国14亿人口中,13亿人没坐过飞机,6亿人月收入没过千,北京月入过万的人不到30%。虽然这组数据是否客观无从考证,但至少反映出即便是如今的中国,不富裕的人依然占到大多数。

    一边是不能及时消费就可能变成的浪费,一边是大量依然对食品价格敏感的消费者。

    更专业、更有质量地发展好临期食品市场,既可用更低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还在保质期的品质食品,也可避免资源浪费及不法经营者将过期食品作假成保质期食品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还有助于培养理性消费和杜绝浪费的消费文化。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都是一件多赢的好事。

    关键是,真正把好事办好。(彭权纶

    库存资讯 609 2022/08/01
  • 连央视点赞的临期食品,到底值不值得做?

    连央视点赞的临期食品,到底值不值得做?

    这几天,微博、B站、知乎、小红书等众多平台上关于临期食品的话题很集中,其中,微博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这一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1亿

    今年5月,央视播放临期食品新闻称这是一场一举多得的胜利。将临期食品流转出去,可以缓解商家的库存积压;对于食物本身而言,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行为;对消费者而言,更是可以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正是看到消费者购买临期品的心理,资本们看到了这一商机,将手伸了过来……

    群雄逐鹿

    争霸临期品市场

    据艾媒咨询的调研报告指出,这条赛道上今年涌入不少创业品牌,特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一些具备资源的个体户。这样的店铺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以及社区周边小店。它们存续时间长,规模不大,集中度差;

    二是拥有资本助力的创业品牌。这些品牌融资额度聚焦在A轮及以前,也不乏明星机构的参与。

    好特卖,定位于快消品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库存尾货处理商。目前已经与旺旺、费列罗、汉高等200余个品牌建立尾货合作关系,销售渠道为线下实体店。

    好特卖成立于2014年9月,直到5年后才开启资本之路。

    2019年9月,好特卖完成天使轮投资,资方为新进创投;2个月后,该项目再次完成Pre-A轮融资,资方为MFund魔量资本;2020年6月,好特卖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云九资本、金沙江创投出现在股东名单内;同年9月,公司又完成新一轮融资,金沙江创投继续加码,日初资本紧接着跟上。

    繁荣集市(Boom Boom Mart )是一家总部落户于上海的公司,品牌SLOGAN“您身边的宝藏折扣店,今年3月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Pre-A 轮融资,资方为挑战者资本投资。

    据悉,BBM已经与各大爆品品牌陆续达成了战略合作,品牌方涉及元气森林、活力28、奶酪博士、好望水、拉面说、食族人等。

    小象生活是一家刚成立不到10个月的公司,切入点是临期快消品,货源主要为厂家、三方经销商、各地商超便利店系统、品牌天猫自营仓、京东自营仓以及快消品进口商。

    目前,小象生活分别与200家品牌商、4000多家经销商、80多家进口商签订战略库存分销合作协议。

    至今,小象生活只完成了一笔天使轮融资,该融资发生在今年4月,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资方为愉悦资本、天使湾创投。

    与小象生活同期融资的还有食惠邦,2021年3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由惟一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

    食惠邦2020年成立于天津,定位为折扣零售连锁,公司整合上游临期商品资源,在天津地区开展连锁经营业务,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临期行业华北第一实体批发仓库,25家零售门店,下游供货客户1000+,上游供应链合作客户1500+。

    创始人李悦曾表示,今年还将主要围绕京津冀地区,进一步扩大门店数至100家,全年销售额目标将突破10亿元。

    临期食品创业品牌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整个快消品赛道依旧牢牢占据创投市场香饽饽的位置。临期食品的发展正好踩中了供给和需求端的红利,疫情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临期市场的拓展。

    临期市场

    机遇还是陷阱?

    有行业人士指出,2020年我国零食产业总产值规模超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潜力巨大。购买“临期食品”,对很多人来说,意味着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大牌的产品,更有种“薅到羊毛”的快感。

    在拼多多上,有家临期食品店的粉丝已超过9万人,拼单超10万件。

    拥有7万人的“我爱临期食品”豆瓣小组的简介里,就直接写着:“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临时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

    虽然已经站上了“风口”,但临期食品店的生意或许也没有看起来那么美好,经营起来存在一系列问题:

    ■管理问题

    有零售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小规模的临期食品售卖店会存在管理成本高的问题。在缺乏足够稳定进货渠道情况下,商家往往只能有什么卖什么。临期食品进货往往也有多单品、多批次的特点,完全可能出现先收到临期两个月的食品上架了,过几天收到了临期1个月的产品,先进先出都难以实现。而一旦食品超过保质期就必须下架。

    ■选品问题

    通过需求端在各个商店的货架上表现来看,最先被拿空的,也往往是大牌的食品。但对很多商家而言,大品牌的临期商品,对它们而言是用来“引流”的,并非所有特卖食品都能迅速得到认可

    ■品质问题

    当这条赛道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玩家,也把市场固有的问题显露出来并放大了。最显见的一个问题,是临期食品品质参差不齐,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上海警方曾破获一起贩卖过期零售食品的案件,超过4500箱已经过期的进口零售食品被重新包装,准备流入市场,涉案金额上百万元。另外,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临期食品引流实则主要售卖非临期食品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在临期品市场,货源是核心命脉,决定着你的利润是多还是少,而一般能直接从厂家采购拿货的,都是大经销商。大多数的临期食品商户,还没有稳定的拿货来源;他们拿到的货,可能是多种渠道“拼凑”而来。

    不稳定的货源,让商户们拿货的价格出现了差异。临期食品的价格非标准化,往往是“千店千价”,这既取决于商户们对上游的议价能力,也常常根据市场行情浮动。一位临期食品商家解释称,他们在定价方面会参考美团、饿了么等O2O平台的商品价格,同时对比京东、淘宝、拼多多平台的价格,以此确立定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品牌级别、保质期长短等多维度调整价格。

    同时,行业人士也提到,销售临期折扣商品的店面,产品种类、门店经营模式都大致相似,并没有体现出差异化来。这也意味着,临期食品虽然火了,但它并不是个“躺赢”的生意。能赚到多少钱,还要靠各商家自己“各显神通”。

    因此,临期品究竟是下一个风口,还是镰刀,还要打一个问号……中国零售信息

    库存资讯 647 2022/08/01
  • 「临期折扣」的路径之争 | 特写

    「临期折扣」的路径之争 | 特写

    临期折扣店们的竞争来到了新的阶段。

    第一梯队的好特卖HotMaxx走出了上海、北京,开店步伐扩张至了华南地区,全国总门店数逼近200家;主打社区折扣的小象生活开放了全托管的联营模式加盟,前不久,它将加盟热线写在了公众号简介里;来自不同领域的新玩家也在入局,前黑石集团、松鼠拼拼、地利集团的高管邢云飞选择与生鲜卖场合作,在北京的一公里生鲜、地利生鲜、国美集团开出了10家临期折扣店“哒哒折”。

    后来者来势汹汹,算上好特卖,仅是望京SOHO就开出了三家临期折扣店。嗨特购HitGoo、莱特卖选择了和好特卖相似的商圈定位,它们的门店迅速冲上了大众点评望京超市便利好评榜的第1、2名,临期折扣店的竞争愈演愈烈。

    作为中游的供应商也坐不住了,正在试图整合资源以应对下游的旺盛需求。小程序“超级供货仓”正在试图将全国的临期货仓的资源组织起来,付费购买临期货源商家专业版,即可查看300多家临期库房的地址;据视频号“临期食品”爆料,58同城旗下的二手交易平台转转,在北京开设了一个临期仓。

    从今年年初至今,以好特卖为代表的临期折扣店们完成了对临期食品的市场教育,同时也激发了大量的消费需求,这是推动越来越多玩家入局的重要原因。此外,现阶段的临期折扣行业具备进入门槛低、高毛利等特点,再加上资本的推波助澜,共同造就了临期折扣店遍地开花的局面。

    我们认为,临期折扣零售的生意本质上是提高效率,折扣店们面临着能否高效地组织供应链、链接消费者的双重考验。在上游供应链难以管控且差异化不明显的情况下,下游零售商的开店逻辑是决定临期折扣能否真正诞生出强势的渠道品牌的关键。

    一线城市还是下沉市场?商圈店还是社区店?硬折扣还是软折扣?加盟还是直营?面对这些问题,目前市面上的临期折扣店们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

    01 消费者

    开一家临期折扣店,首先要找到它的消费者。

    不同于临期产品的线上售卖平台好食期、甩甩卖等,线下临期折扣店的优势在于离消费者更近、连带率高,且能够降低物流成本和时间损耗。因而,临期折扣店的选址在哪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所面临的消费者是谁。

    在选址问题上,折扣店热潮里已经分化出了两条路线,一个是商圈,一个是社区。选择商圈还是社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消费群体。商圈店更多的是面向年轻的白领,社区店是以中老年群体为主的家庭消费。

    瞄准了白领消费“精致穷”的商机,以好特卖、Boom Boom Mart繁荣集市为代表的临期折扣店选择在商圈和企业园区跑马圈地。

    我们曾采访过一位好特卖的招商部人员,她表示,好特卖的消费群体基本上以年轻女性为主,会选在白领占比较大的位置开店。除了人流密集的商圈店,好特卖以面积100平米左右的园区店为主,选址要求至少能覆盖7000个年轻的上班族。

    选址在年轻人密集的区域更能够带来漂亮的销售数据。据透露,好特卖在上海的100平米门店基本上都能实现月均30万元的营业流水。其中,一家位于上海莘庄龙之梦购物中心的店铺月流水高达百万元。

    在盈利能力强的另一面,是以商圈为主导的临期折扣门店的数量相对有限。该招商部人员称,“好特卖在上海撑死也就开150家店”。

    好特卖的商圈模式并不是唯一答案。创立于2020年10月,诞生于南京的小象生活,在临期折扣浪潮下选择了主打二线及以下市场的家庭型消费,在社区开店,把临期折扣商品卖到消费者的家门口去。

    “我们不会开到一线城市”,在接受《新商业情报NBT》采访时,小象生活的创始人粟海辉曾表示,以南京为起点,小象生活将继续向周边的县市下沉。其中,“4000户”,约1万人,是小象生活希望能够至少覆盖到的人群数量。按照这个比例来看,以南京为例,600多万的城区人口理论上可以开600家门店,即便是除去较差的选址和市场饱和区域,也大概能开出300家门店。

    小象生活门店

    不同的门店选址不仅决定了门店的消费群体,还决定了门店的选品、装修陈列以及它所需要营造的“氛围”感。总的来说,这种区别往往表现在社区店往往更为精简,主打仓储式消费。商圈店则需要营造“品质感”的门店氛围,以塑造品牌形象,吸引更在意质感的年轻消费者。

    作为国内商圈型折扣店的先行者,好特卖在日本唐吉诃德所倡导的“寻宝式购物体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对门店风格的升级。

    我们在上海、北京的十多家好特卖门店观察到,它的门店设计统一采用了醒目的正红色,红底白字写着大大的“HotMaxx”,商品被整齐地摆放在精致的货架上。尽管借鉴了唐吉诃德花哨的海报风格,用诸如“省钱才是硬道理”“低价天堂”等标语来打造快乐购物的氛围,但好特卖并未沿用唐吉诃德从天花板到地板的密集陈列,而是选择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开阔的购物空间。此外,店内还设置有大屏幕、时髦的LED滚动条等等,致力于营造品质化的购物空间并以此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

    在社区型折扣店一侧,来自德国的先驱ALDI则将朴素的门店风格发挥到了极致。它开创了用原装箱代替部分陈列道具的陈列方式,这使得员工不需要频繁地整理和补货。一旦商品销售完,员工只需简单替换补充,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门店所需的员工数量,节约开店成本。

    尽管ALDI在2019年进军中国市场以来,一改廉价的装潢,开始走起了高档货架+时尚生活方式的营销 路线。但事实上,它在德国的店铺从不开在租金昂贵的繁华地段,而是围绕核心消费群体,将店铺开在居民区和大学校区附近或城区边缘,这些地方租金便宜,客流充足。

    倒是另一家同样来自德国的社区折扣店比宜德沿袭了它惯有的门店风格。自2016年进入上海,比宜德坚定了社区选址,其门店面积大约200-300平方米,店内是没有过多装饰的仓储式卖场风格,货品直接放在箱子里售卖,只需一位收银员便可维持门店的日常运营。

    比宜德的仓储式风格

    同样是以社区消费为主导,小象生活在几番摸索后找到了独属于自己的门店风格。现在,小象生活的门店看起来就像是清仓甩卖和精品超市结合的社区超市版本,一方面在店面硬装的材质上走品质化路线,一方面又保留了花哨的特卖风海报,以刺激进店用户的消费欲望。

    粟海辉曾形容,小象生活就像是砍掉了生鲜的永辉。理想情况下,一个小区的周边如果有生鲜卖场和小象生活,基本上就可以覆盖所有的日常生活需求。

    同样意识到临期折扣存在巨大的家庭消费空间,邢云飞在离开地利集团后创立了哒哒折,并开启了社区折扣店的新思路——哒哒折选址在社区及社区生鲜卖场,目标消费者是社区家庭及生鲜购物的社区中老年群体。在商品选择上以厨房、日化、零食、酒水、冻品等品类为主,为的是能够补齐社区物理性消费空缺,“来买菜的人群顺便就补充了家庭生活全场景”。

    据艾瑞咨询,当下全国有近4万个菜市场,数十万社区生鲜门店。这对于想要与菜市场、社区生鲜共享客群的哒哒折来说,或许是一个最佳理想化的数字。截止至今,哒哒折在北京一共开设了10家门店,分别位于国美电器、一公里生鲜和地利生鲜内。

    02 选品

    有了清晰的消费者画像之后,临期折扣店的第二步,是要考虑卖什么样的货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这对于临期折扣店来说并非易事,究其原因,由于货品供应的不稳定,下游的临期折扣店并不掌握选择商品的主动权。剩什么就卖什么,是这个行业的常态。

    在临期供应链圈里有句话——南方临期看上海,北方临期看天津。作为临期食品的发源地,天津武清有为数不少日销20万的临期食品大仓、日销5万的临期食品折扣店。除了这些扎根在货仓附近的折扣店能够更直接地拿到货源,那些在全国遍地开花的临期食品折扣店往往拿到的都是几经转手的商品。

    例如,在临期食品倒爷、B站UP主“嗯是胖丁呀”的视频里,他以15块一箱的价格收了1000箱还有半个月过期的金典牛奶,从广州拉到河北卖给了小B客户,这批货到胖丁手上已经是第4手了。胖丁称,拿到这批牛奶的货源“只是打几个电话的事儿”就能赚1000多元。尽管保质期只剩下半个月,这批货却早已有了归宿,小B客户通过这笔买卖可以再赚2000多元。

    下游临期折扣店的火爆催生了越来越多的需求,尤其是品牌商品根本不愁销路,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胖丁手中的金典牛奶能够早早地被买家盯上。而在临期供应链的流转过程里,越多人加入则链条越长,临期商品一旦无法按时交货就会涉及到利益损失。在以利益驱动的临期供应链里,这种情况时常发生,信任不复存在。

    居于下游的临期折扣店或许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手段来灵活地管理门店库存,却仍然难以向上管理供应链环节。据一位接近好特卖的临期行业内人士介绍,好特卖目前采用地采模式,依赖于买手和当地的经销商资源。随着门店规模的增长,好特卖的买手团队急速扩张。但其供货仍然是区域的,并不会随规模增长而被整合,好特卖店内400个sku至少需要20个以上的供货端。

    就商品来看,好特卖的确呈现出了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目前,上海店全部为临期、库存商品,以正价的2-6折销售。北京店加入了少量日化小样,占比不到5%,但作为了引流商品放在入口处醒目的货架上,其价格接近美妆集合店话梅,属于业内平均水平。

    一位关注临期折扣行业的投资人向《新商业情报NBT》表示,由于小样经济的走红,品牌商加大了小样生产和搭售的力度,宝洁公司的一瓶洗发水在出厂时能搭上与正装同量的小样。商家生产大量小样的目的或用于经销商的促销、拉新,同时也不乏有大量小样被以极低的价格流入了尾货市场。

    好特卖北京三里屯soho的小样柜台

    面对复杂且混乱的中游供应链,一些折扣店选择增加非临期商品,以减少对临期供应链的依赖性。粟海辉介绍,小象生活的尾货在不断下降,现有近30%的货品来自厂家直供新品,还有10%的本地货品,比如冻品、短保烘焙和鲜奶等。“长期看,我们会成为一个去中间流通环节、去品牌溢价的F2C新渠道。”

    在Boom Boom Mart,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除了价格极低的临期食品,店内甚至有部分正期商品选择了正价出售,比如热销的元气森林和新兴品牌食验室。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以临期折扣为主的商业模式并不具备可持续性。日本零售学者渥美俊一称,“软折扣因为供应链的不稳定性,难以管理运营,好卖的快速售出,不好卖的积灰,店铺容易成为‘垃圾堆’,消费者不忠诚,都是过来薅羊毛,店铺员工工作量大,老板可能会赚些小钱,但企业最后仅剩下疲劳。”

    关于什么是软折扣、硬折扣,启承资本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硬折扣类似于美国折扣店模式,通过减少SKU和运营成本,搭建垂直供应,推出自有品牌,从而降低渠道的零售价。软折扣则是通过销售尾货、压箱货、金融抵押品,以产品本身不足为由,实现超低价格,获得第一批客流。换句话说,ALDI在德国是硬折扣模式,好特卖现阶段是软折扣模式。

    粟海辉对《新商业情报NBT》表示,“从临期尾货出发的,最后一定会变成一个‘硬折扣’超市,因为这类折扣超市有更强的生命力。”从去库存到去产能,这是当下临期折扣店扩展品类、降本提效、稳定货源的又一个机会。

    另一个降本提效的机会或许来自商品精选的逻辑。

    邢云飞告诉我们,针对家庭消费,哒哒折的商品分布较为平均。其中有15-20%的饮料,20-25%的酒,15-20%的日化产品,剩下的是厨房用品和休闲食品。为了提高动销,哒哒折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品类只卖2-3款产品,例如啤酒卖凯撒等进口品牌,等卖完了再换一批新的品牌。

    “精选逻辑是一段时间内只有一个或几个啤酒品牌存在,但我可以跟多个啤酒品牌合作”,邢云飞解释,这种逻辑的本质是品类替代,消费者不忠实于品牌,而是在消费价格和品类。哒哒折目前的换新率极高,可以达到每周上新100-200个sku。

    哒哒折的门店内部

    生鲜传奇的创始人王卫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做大数据的朋友跟我讲,中国现在每天大概出现五万个新品种,但真正产生销售的大概不足其中5%,这说明精准选品的重要。折扣店的核心不是跟别人比多,难的不是有所为,而是有所不为。

    据了解,好特卖目前的门店sku数在400-1000,由于主打年轻人消费,其中有近80%的食品、酒水、饮料。根据我们的观察,好特卖会根据季节等因素来适时地调整门店货品。例如近期我们在好特卖位于上海闵行爱琴海购物公园里的门店里看到,饮料的占比高达近30%,占据了整整一面墙,其中不乏有元气森林乳茶、汉口二厂汽水、三得利水果茶等人气商品。

    无论是试图通过门店的规模化、品牌化来掌握话语权,还是控制商品来实现降本提效,都是临期折扣店在与供应链的博弈中所作出的努力。从长期来看,如何能把尾货的有限供给先转向无限供给,将是临期折扣业态面临的最大挑战。

    03 路径

    临期折扣店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实现更大规模的连锁,卖出去更多的货。

    名创优品曾靠全托管的模式在7年内迅速开出了4300多家门店,这在零售行业内吸引了无数的追随者。现在,临期折扣店也正在试图效仿。

    粟海辉向《新商业情报》透露,小象生活目前开放了南京、合肥、扬州三座城市的全托管联营模式,“类似于名创优品,加盟商出钱,我们来进行管理”。考虑每个城市的开店成本不同,这笔费用也不尽相同,小象生活和加盟商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成。

    粟海辉称,由于采用了集中采购模式,现在的物流体系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来将店铺开到更远的区域,这有利于开拓下沉市场。“每个县城开个5家以上的店没问题”,由于采用整车运输,物流成本只占到2%,相比之下,县城店的租金却能便宜一半以上,毛利率远高于城市店。至今,小象生活门店接近30家,其中有60%的商品价格低于5元,更加适配下沉市场。

    在粟海辉的理解中,全托管模式是一种更合适的方式。“全托管的管理问题等于直营的管理问题,本质是组织能力的问题。”对此,粟海辉表示了对团队的组织能力和执行效率的信心。

    在我们此前的采访中了解到,好特卖部分门店开放了联营模式。缴纳34万保证金加一个19800的培训费,即可成为“合伙人”,接管一家月流水在30万以上的门店。门店由好特卖统一供货,门店租金、员工工资等运营成本自负,合伙人自负盈亏。如果门店业绩维持在30万以上,合伙人的利润约为12%,按此计算,项目的回本周期约为10个月。

    好特卖招商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相比总部直营门店,这种联营模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店长、即合伙人的积极性。

    邢云飞认为,临期折扣店并不适合加盟模式。一方面,加盟费加总的门店投入高,对加盟商个体的能力要求也高。在没有供应链支撑的情况下,单独加盟店一旦面对行业直营连锁竞争或本地供应链支撑的门店,灵活度差,品牌势能几乎不存在。另一方面,加盟商与物业单签合同,在租金递增的情况下,无法利用品牌势能降低成本、排他。

    加盟模式的风险,曾在迪亚天天身上上演。来自西班牙的迪亚天天曾是欧洲第三大特价商品连锁超市之一,它于2003年进入中国,由于经营不善,在2018年向苏宁出售了全部的中国业务。

    曾有业内人士指出,迪亚天天的问题在于大部分门店为加盟店。当年为了快速扩张,加盟门槛较低、体系松散,门店管理难以标准化推行。十多年后大部分门店物业或也面临租约到期,同时,迪亚天天人事成本和采购成本高居不下,这些原因导致了迪亚天天最终的溃败。

    哒哒折位于生鲜卖场的店铺

    为了规避加盟模式的风险,同时避开与传统商超、便利店的竞争,哒哒折选择与房东(菜市场)联营,由对方承担房租成本,双方按比例分成。

    “他们(合作方)都是500-2500平的大生鲜卖场,我们来帮他互补业态,来满足原有用户的标品需求,同时低价中高端品牌及进口商品业态吸引社区年轻人到店,为合作门店差异化引流增量。”邢云飞将这种模式总结为一个社区版本的低价盒马,其目的是给社区提供低价高质高品牌性的商品。

    在邢云飞看来,折扣店更适合做成社区模式。因为商圈店不仅受制于商圈数量,商品属性也有限。只有与年轻用户高度关联类的商品分类、实现高动销,才能满足坪效和数据。而折扣店依靠采购拿货被动销售,把商圈的高昂租金、人力成本、门店低动销的损耗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最终难免会造成所有成本提高,消费者为商品时效浪费买单,花更多只能买到更差的产品。

    从临期食品起家到成为全品类的特卖天堂,从郊区走向市中心,唐吉诃德可以提供的经验是,大店模式或许可行。大店意味着更丰富的产品品类,这不仅是塑造沉浸感购物的关键一环,还能够实现更高连带率、直接拉高客单价。

    而目前国内主打商圈的折扣店尚无大店出现。一方面,开大店就意味着要增加临期食品、日化以外,包括服装在内的各大品类,这会导致临期折扣的定位混乱。不仅如此,一线城市的市中心租金成本过高,单店坪效低,若是开到郊区,则要面临与奥特莱斯、会员店的直接竞争。

    但缺乏品牌效应和引流能力的社区折扣店,不得不面对“面目模糊”的风险。在UP主胖丁的视频里,他采访了一位天津武清拥有6家折扣店的老板,该老板称,现在的折扣店需要往服务和体验上去转型,竞争不能停留在折扣店的层面上。

    最近,粟海辉再次更新了门店的视觉,不仅在门店装修上引入了更吸引年轻人的手绘风格,还让店员穿上了更潮的员工制服。“让客户享受折扣的同时,有更好的购物体验。制服潮一点,是希望让员工感受到我们是一家不一样的超市,是代表了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超市。”

    小象生活的员工制服

    王卫则认为,折扣店是满足中产阶级家庭的,不是低端超市。它是一种便宜的表现形式,是卖得极好的商品的组合陈列。折扣店的本质不是便宜,是善于“表演便宜”。

    反观折扣店的日本模板唐吉诃德,它除了极为擅长“表演便宜”,其成功原因还来自于它对娱乐性、寻宝式购物体验的强调。至今,这也成为了它最著名的品牌标签和品牌价值的一部分。

    现阶段,品牌商和临期折扣零售的矛盾难以解决。邢云飞透露,已有品牌对于货品出现在临期折扣店的现象感到苦恼。对于品牌来说,优先级是卖货,其次才是销库存,而临期折扣店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品牌的价格体系,也对品牌的形象造成了损伤。

    尽管碎片化地卖库存并非最佳途径,消费需求的激增和高毛利仍在源源不断地吸引中游和下游玩家涌入。临期折扣零售这门生意,究竟是否能够催生出主流的商业模式,至今还难有定论。(胡晓琪

    库存资讯 642 2022/04/19
  • 调查:临期食品店杂牌当家 井喷式发展背后问题重重

    调查:临期食品店杂牌当家 井喷式发展背后问题重重

    “全球好货”“超低价格”“白菜价!便宜哭了”……前不久各类临期食品门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记者调查发现,各门店货架上,知名品牌的产品少,不知名的品牌多。在概念炒作、资本入局的同时,临期食品行业的“火”,可能要降温了。

    考验 货源不稳增产品质量风险

    临期食品行业的货源是否稳定可靠十分重要。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不少公司都有自己直接从厂家拿货的渠道。不过,也有从市场各级经销商、批发商等方面倒货、凑货的现象。

    “我们在北京、天津有仓库。无论从哪个厂家来的货,都会一批批放进去妥善保管。”广州某临期食品企业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行业发展,市场需求量迅猛提升。在最初阶段,不少一二线品牌产品是市场追逐的对象,“不过它们哪有那么多的临期产品啊?需求多了迫使进货渠道也要更多。所以,有没有自己稳定的货源和仓库就成为考验。”

    他透露,公司常年与国内外诸多品牌厂家合作拿货。但市面上也有企业,没有自己稳定的货源和渠道。一旦下面的加盟商家缺货,就会临时从超市、食品零售经销商、批发商等方面倒货、凑货,甚至异地之间调货,“这样的方式压力大、耗时间,产品来源也无从保证,给本来就临期的产品质量带来了风险。”

    “问我食品的来源、是否正品没有意义。合同里会写上,任何一款商品有变质、腐烂、超期等质量问题,我负责,还给你赔付。”某临期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该品牌2013年就涉足临期食品,是真正打通了与大小企业合作拿货的渠道。不过,眼下也有临期食品企业并无自己的仓库和稳定货源,“不愿意,也不敢给你看仓库和货源。他们就是‘割韭菜’赚加盟费,我们叫它‘资本赌博式’做法。”

    记者发现,如今涉临期食品店内的不少商品,生产日期并不真正临期,甚至多为今年七八月份出厂。对此,店员们普遍解释为“卖得快,来的货很新鲜”。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既是一种营销手段,也是临期食品行业品牌随市场演变,逐渐谋求转变的信号。

    “以前主要谈‘临期’,但事实上临期食品并没那么多,有一部分被市场消化,也有的被回收处理了。现在主要谈折扣、谈优惠、谈特卖。”一名行业人士介绍说,随着市场演变,一些行业品牌也在逐渐淡化“临期”标签,而“折扣”“优惠”“促销”“特卖”等概念,更容易激起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对消费者的眼球和心理上的冲击更直观、更简单易达。

    声音

    “临期”市场需优胜劣汰

    “疫情影响了过去很多传统实体渠道的货源。做临期商品的人增多,对消费者的折扣力度和利润非常大,衍生出大量商家想进入这个领域。”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类似临期和特卖食品,在国外也有成型、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在国内仍需谨慎乐观。

    赖阳认为,目前国内临期食品行业有基础,但也有一定乱象和风险。“不是所有的临期东西都好卖,也不是所有临期食品都有性价比。能否保障好品质、口味、食品安全和服务,需要观察。”他说,实际上有相当多的连锁店,其总部未必有足够的货源保障能力,以及低价支持各级店铺发展的能力。因此,商家的风险也很大。“最后要么资本买单,要么中小加盟商买单。”

    “各种想法的人都在入局。有的品牌总部是真想发展临期食品行业;有的是为了炒概念、混融资上市,继而套现;也有的是为了赚加盟费等。”赖阳说,临期食品行业最终谁会胜出,主要看三点:第一,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第二,有没有稳定有品质的货源保障,以及相对诚信成熟的企业理念;第三,有没有专业的现代经营的技术。包括选址、商品品类规划、商品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如何降低成本、提升周转效率等。“做到这三条,企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临期食品这一新的业态,需要市场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李松林

    库存资讯 484 2021/09/13
  • 年轻人抠出300亿市场,临期食品不香吗?

    年轻人抠出300亿市场,临期食品不香吗?

    我们希望把这些技术影响商业创新的案例分享给你们。

    关注我,每天给你讲一个商业案例。

    今天我们来和你聊聊,最近爆火的临期食品。

    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年轻人,找到了更抠门的方法——逛临期食品店。

    艾媒咨询指出,从消费端来看,中国相当一部分人群对商品价格仍然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以“低价、去品牌化、物美价廉、基本功能”为特征的消费降级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也正迎合了年轻人的生活态度: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需求爆发,机会也随之出现。

    好特卖、小象生活、食惠邦、繁荣集市等新兴临期食品赛道玩家开始崭露头角。受大趋势影响,部分品牌甚至计划一年开店650家。

    资本市场也对其抛出橄榄枝,占位势头明显,投资基本停留在A轮及以前,明星机构愉悦资本、天使湾创投、金沙江创投、挑战者资本出现在股东名单中。

    当临期食品被吹上风口,其自有商业模式的迭代仍需要稳住社会预期。

    当下,新品牌不断爆发,渠道增加,供给端货物效率的增加极大程度上也刺激了临期食品的发展,消费者追求性价比更是让这场生意增添稍许魅色。

    然而,商业的本质从来都不是风口下的幻物,“精致穷”也只是生意的一个噱头,降本增效可能才是唯一的破局点。

    01 抠门出300亿的临期食品市场‍

    “中午吃完饭就会逛逛写字楼的底商好特卖,看看心仪的产品,这有时候更像是一个淘宝的过程,自己在逛便宜版便利店。”吴水瑶表示。

    “真的很划算。”她推销起来,巴黎水,临期超市才2.8元一瓶,但搁在星巴克等地起码得近20元;有些时候还会遇到一些标品,像网红零食每日黑巧,原价近20元一盒的现在只售5元……太优惠了。

    她提到,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开始逛临期,有些甚至直接在网上下单。

    一夜之间,临期食品似乎真的火了。

    除了白领聚集的写字楼分布着各式各样的临期食品,一个超级小区附近甚至会聚集4家折扣店铺,各大超市也悄悄给临期食品腾出了空地。

    艾媒咨询的分析师认为,2020年我国零食产业总产值规模超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会突破300亿元,临期食品潜力巨大。

    去年9月,豆瓣已经成立了“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旨在用便宜的价格,吃到正价的美味。

    在小组简介上还标明着这样一句话:临期食品可以买!临期食品不丢人!截至目前,该小组已经发展到8.2万人。

    今年5月,央视播放临期食品新闻,称这是一场一举多得的胜利。

    将临期食品流转出去,可以缓解商家的库存积压;对于食物本身而言,也是一种避免浪费的行为;对消费者而言,更是可以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同时,央视强调,临期食品应该严守安全底线。

    临期食品一般指接近保质期的产品,仍属于安全食品,但不同产品的保质期时间长短不一样。

    百度百科资料显示,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

    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6级标准:

     

    • 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比如罐头、糖果、饼干等)
    • 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比如方便面、无菌包装的牛奶果汁之类)
    • 标注保质期90天到不足半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5天;(比如一些真空包装并冷藏的熟食品,速食米饭之类)
    • 标注保质期30天到不足9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0天;(比如一些灭菌包装的肉食品,鲜鸡蛋等)
    • 标注保质期16天到不足30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比如酸奶、一些点心等)
    • 标注保质期少于15天的,临界期为到期前1-4天。(比如牛奶、活菌乳饮料、主食品、未灭菌熟食、未灭菌盒装豆制品等)

     

    事实上,部分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除了因为价格敏感,还是由于认为自己成功“薅羊毛”了。

    就好像突然发现,原来几块钱也拥有如此强大的购买力。

    在吴水瑶印象中,小时候是节假日才可以跟随长辈一起逛超市,当时会提着满满一袋食品回到家,那是儿时最幸福快乐的时光。

    但现在,当她提着几大袋零食去收银台结账时,才发现只花100多元,那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可以让她开心好久。

    不仅仅是她,收银台前面的排队队伍里,不少带着孩子的家长都是拿着几个大篮子的食品等待着付款。

    02 薅羊毛事业‍的想象空间‍

    涌入临期食品的年轻人变多

    艾媒咨询今年1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中显示,目前中国临期食品消费者年龄为26-35岁的占比47.8%,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主要驱动力是性价比较高。

    渴望“收割”这波年轻人的人也变多了。

    网上有一份流传着好特卖的商业规划书,计划今年再开650家门店。这种扩张速度有多快呢?

    据悉,便利蜂用了4年的时间在全国20个城市开出了2000家直营门店;而美宜佳做到这个门店数,差不多用了10年时间。

    临期食品这门生意,本身就具备强大的想象空间

    头部品牌可以以1~3折的价格从供应商手中拿到低价临期货,再以正品商品2~5折的价格销售出去,这中间除去租金成本、人工成本、运输费用等,其最终的利润率可以高达30~50%

    巨大的利润空间,让不少年轻人涌入,希望分一杯羹。

    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性感。”王坤表示,看见临期食品起势后,他也曾花大量时间去做调研,心想着错过了奶茶店,错过了火锅店,不能再错过临期食品吧。

    起初,他对临期食品的疑问聚集在人们的接受度上:是否愿意接受临期食品,是否害怕保质期局限?

    艾媒咨询曾做过一项调查,在微博#你会买打折的临期食品吗#话题下,有89.5%的用户认为会购买。其中,52.5%的用户愿意低价购买需要的商品。

    货品来源是他的一块心病

    在调研过程中,他发现临期食品的进货非常仍处于灰色地带。

    普通供货App能够满足大部分需求,可若想要拿到更低的价格,只能去接触源头供应商

    这时,考验智商的环节到了,如何辨别供应商的真假货源,如何寻找更多优质的供应商,如何与供应商谈价,都是艺术。

    随着调研的深入,一个更大的疑问也随之浮现在他跟前:临期食品店的生意,更多的是产品的流量生意。

    假设一款产品算得上是网红食品,基本上都是供不应求的,为什么会出现在临期食品的流通渠道中

    随着经营的精细化,产品生产方会对出货量有一定预估,不会一直让产品处在供大于求的状态

    而这对于临期食品销路来说,没有稳定的货源供给,是致命缺陷。

    在王坤看来,临期食品店本质上就是一个小卖部,如果做不成一个流量的汇集中心,其未来前景真的不可观。

    但从冷启动,到搭建自己的线下流量,这又是另外一个生意了

    当然,如果选择加盟,这一切又将不一样,可加盟费是抵住大多数人的一道坎。

    以头部品牌小象生活为例,单店加盟费为15万元,货品保证金15万元,店铺租赁费用10万元左右,店铺装修10万元,总投资高达50万元。

    临期食品祛魅后,现实并不好看,到头来可能那些想通过加盟“收割”用户的创业者才是品牌方最想薅的那一波人。

    03 品牌方抢跑 资本占位‍

    在临期特卖这条赛道上,今年来涌现了不少创业品牌。

    其一,一些具备资源的个体户,这样的店铺主要集中在电商平台,以及社区周边小店。它们存续时间长,规模不大,集中度差。

    其二,拥有资本助力的创业品牌。这些品牌融资额度聚焦在A轮及以前,也不乏明星机构的参与。

    好特卖,定位于快消品行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库存尾货处理商。

    目前已经与旺旺、费列罗、汉高等200余个品牌建立尾货合作关系,销售渠道为线下实体店。

    好特卖成立于2014年9月,直到5年后才开启资本之路。

    2019年9月,好特卖完成天使轮投资,资方为新进创投;2个月后,该项目再次完成Pre-A轮融资,资方为MFund魔量资本;2020年6月,好特卖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云九资本、金沙江创投出现在股东名单内;同年9月,公司又完成新一轮融资,金沙江创投继续加码,日初资本紧接着跟上。

    看见金沙江创投出现在股东名单内,不少网友开始调侃,“朱啸虎这老哥现在快成独角兽的风向标了。”

    繁荣集市(Boom Boom Mart )是一家总部落户于上海的公司,品牌SLOGAN“您身边的宝藏折扣店,今年3月完成了数千万人民币Pre-A 轮融资,资方为挑战者资本投资。

    据悉,BBM已经与各大爆品品牌陆续达成了战略合作,品牌方涉及元气森林、活力28、奶酪博士、好望水、拉面说、食族人等。

    小象生活是一家刚成立不到10个月的公司,切入点是临期快消品,货源主要为厂家、三方经销商、各地商超便利店系统、品牌天猫自营仓、京东自营仓以及快消品进口商。

    目前,小象生活分别与200家品牌商、4000多家经销商、80多家进口商签订战略库存分销合作协议。

    至今,小象生活只完成了一笔天使轮融资,该融资发生在今年4月,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资方为愉悦资本、天使湾创投。

    与小象生活同期融资的还有食惠邦,2021年3月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本轮由惟一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

    食惠邦2020年成立于天津,定位为折扣零售连锁,公司整合上游临期商品资源,在天津地区开展连锁经营业务,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临期行业华北第一实体批发仓库,25家零售门店,下游供货客户1000+,上游供应链合作客户1500+。

    创始人李悦曾表示,今年还将主要围绕京津冀地区,进一步扩大门店数至100家,全年销售额目标将突破10亿元。

    临期食品创业品牌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整个快消品赛道依旧牢牢占据创投市场香饽饽的位置。

    与惟一资本执行董事沈海丰对话的文章中提到,李悦认为,从供给端来看,新品牌的爆发和老品牌的渠道扩张都极大地促进了临期货物的爆发;从消费端来看,用户消费愈发回归本质,追求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愈发明显。

    临期食品的发展正好踩中了供给和需求端的红利,疫情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临期市场的拓展

    当这条赛道上出现越来越多的玩家,谁也不知道这笔有关“精致穷”的账是否算得过来,又会不会跌入下一个昙花一现的风口漩涡。(首席数智官

    库存资讯 549 2021/09/13
  • 在西安实现“零食自由”?临期食品店的薯片10块5包,你会买吗

    在西安实现“零食自由”?临期食品店的薯片10块5包,你会买吗

    每次看到超市货架上如潮水一般的好吃的,总让人有种一头扎进去买买买吃吃吃的冲动。

    然而看看价格,某国曲奇100多一盒,费某罗巧克力15块3颗,甚至连辣条这种小时候的大众零食都可以卖到4-5块钱,冲动一下子就憋回去了。



    快乐,都是需要代价的。小时候在小卖部撂下的“全部都买”的嘴子,似乎越来越难以实现了。

    但是天无绝人之路,想要把好吃的整箱整箱滴搬回家,还是有办法的。原来在神奇的豆瓣,早已经有人深谙勤俭持家和口腹之欲兼得的好办法。

    临期食品,要过期还没过期,精准掐住了成本的命脉,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供应商止住了损失,食物避免了浪费,三赢。

    那么,临期食品到底安全吗?买的时候我们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扒拉一下国家卫生部发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GB7718-2011,找到了有关于“保质期”的标准:预包装食品是在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这其中,“保持品质”就是重点了。所以说,只要是在保质期内,以及经过妥善贮存的食品,大概率都是不影响品质的。但是如果贮存不当那就另当别论了。所以要求比较高、完美主义的小伙伴就可以绕行了。

    那么,对于想购买临期食品的西安小伙伴们,究竟有哪些渠道可以选择呢?

    淘宝

    线上购买

    用丧心病狂来形容淘宝的临期食品,一点都不过分。从淘宝C店到天猫店,从中国到海外,从贵价到亲民,酸的甜的辣的咸的,零食的江湖就此铺开,争在保质期的最后时刻发光发热。

    浏览着内容丰富的页面,更让人有一种已经发财的错觉。3公斤还多的坚果套餐100多块钱,这已经算是临期食品中的“豪奢”级别了,再看看许多跌破底价的商品,单价还没有快递费高。

    当然,店铺里一般也会在商品详情页清楚标明到期时间,也会详细讲述什么是临期食品,以及为什么这么便宜。

    一边浏览,购物车里一边加加加,最后点击全选,出来的总价果然让人神清气爽。

    支付宝-好食期

    线上购买

    相较于淘宝临期食品店铺的各自为战,支付宝好食期则更像一个专营临期食品的综合商城,其中按照牛奶乳饮、零食精选、生活馆和生鲜速食板块对临期食品进行了细分。

    点进牛奶乳饮,三十几块钱的金典和安慕希确实很有吸引力,零食精选部分也能看到百草味、徐福记、沃隆等知名品牌,相对于淘宝的临期食品低价冲击来说稍稍贵些。

    01

    线上购买临期食品优点

    首先要说线上购买临期食品的优点,第一是货品齐全,哪怕是许多热门的产品,或产品中热门的口味,都能够找到;

    第二是根据到期剩余时间的长短,不同的店铺会有不同的折扣,选择余地比较大。

    02

    线上购买临期食品缺点

    网上购买快速便捷,但缺点也有很多,第一, 网上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商家,说是临期食品,结果价格也并没有低很多。这个时候货比三家就很重要了。

    第二就是购买时一定要看好分量。有的临期食品不单独售卖,一整包一整包,寄回来才发现根本吃不完,也很浪费。

    第三,部分店铺不支持退货,买之前一定记得提前打听清楚。

    各大超市

    线下购买

    线下购买临期食品,最常去的地方应该就是超市了。精打细算的父母辈经常能在晚上8点钟后,买到当日打折的蔬菜食品,但是这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预包装临期食品还是有些区别的。

    在盒马鲜生,有固定的临期食品专柜,货品比较少,大部分以速食肉类和乳品为主。

    一款冷面 保质期到1月31日

    翻看这个柜台的货品保质期,大部分都是在45天—90天之内,属于需要“快速消耗”的商品,能放在这里打折出售,大部分都是还有一个月到期。

    临期货柜上的折扣大都在6—9折之间,对比线上,似乎就没有那么吸引人了。

    而跑了其它几家品牌超市,并没有找到临期食品,据工作人员介绍,临期食品很少销售,也就没有固定点位了。

    临期食品专营店铺

    线下购买

    如果说以上的临期食品销售,都有着不定期、看不到摸不着等种种阻碍,那么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走进这家名叫“食实惠”的食品折扣店,恍惚间还以为是一家精品零食店。商品种类打眼一看,和普通售卖正价产品的店面差不多。

    薯片、饼干、饮品、啤酒甚至还有依云矿泉水,简直就是满满的宝藏,但是更宝藏的其实是商品的价格。仔细一看,膨化食品都可以论“条”卖。

    乐 事 薯 片10块8包,盼盼膨化小零食10块5袋,王老吉20一提,香飘飘10块一板,谁看了不得感叹一句爷青回?

    与其他商店和超市不同,这里的货架上,都贴好了保质期到期的具体时间。 这也是工作人员在上货前仔细分类检查过的。

    据店中的工作人员介绍,店里产品的来源大多是商超即将到期又返回到经销商的尾货,这些临期食品在没有合适的销售渠道之前,最终的宿命就是进行破损处理后丢弃,而这种丢弃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有了线下的售卖渠道后,经销商可以止损,消费者也可以用打折的钱买到不打折的美味。

    除了销售大型商超的临期尾货、“食实惠”还会销售因商超倒闭而积压的库存商品,所以在店里商品不一定全部都是快过期的,正期产品有时候也会出现。

    另外,店里还有很多在本土市场认知度不够的商品。比如某款酸梅汤,就是因为在西安找不到销路才会有积压,所以价格也极为便宜。

    类似的还有保宁醋,西安人爱吃的醋大多是岐山醋和山西醋,这种来自南方的醋得不到认可,最终也会从正期食品市场流入临期食品专卖店。

    对比一下这里15元2瓶的价格和市场上几十块的价格,可以说非常实惠了。

    *销售的产品还有一类是瓶身印着的活动信息已过期,所以低价处理

    除了市场上回流的尾货,“食实惠”还会销售许多新品。临期食品店走在正期食品销售的前面,确实是让人出乎意料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许多经销商喜欢把还没有推向市场的新品放到这里来试水,依销量来决定生产和推广等一系列后续进程。

    比如大白兔奶糖味道的薯片,椰子、蔓越莓风味的徐福记沙琪玛,来这里“淘金”说不定会有很多新收获。

    店里的工作人员还介绍,往往来这里买东西的顾客,都是想在省钱的同时兼顾生活品质的。三十块钱能买到特仑苏,就绝对不会选择低端牛奶产品。

    线下购买临期食品优缺点

    线下购买的最大优点,就是所见即所得,离保质期还有多久,一目了然。其次,线下临期食品专卖店都有比较固定的供货商,工商执照等等也是齐全的,比较放心。

    而说到缺点,就是线下店铺会受到货源种类的影响了。某些热门的品类可能都要靠“缘分”,这个月有,下个月就不一定有。

    最后,这样的线下店铺在西安虽然已经有十几家了,但是普及的范围还是不够广~想要淘到好货,不妨先在地图上搜索一下路线哦~

    食物有两种结局,要么吃掉,要么过期被扔掉,而临期食品的出现,恰恰填补了食物未经销售便浪费的可能。但临期食品也是正在保质期内的商品,遇到发霉、变质的问题,消费者一样有权利找商家赔偿损失。

    有人热爱购买临期食物,觉得同样的钱,只要精打细算就能做更多事情,也有人对临期食物有顾虑,考虑到供货渠道和安全问题,总是觉得心有戚戚。

    那么,你会购买临期食品吗?不妨来留言区说说吧!(西安扑通

    库存资讯 1039 2021/09/08
  • 揭秘临期食品便宜的秘密!“折扣食品”仓储“临期饮料按堆卖”?

    揭秘临期食品便宜的秘密!“折扣食品”仓储“临期饮料按堆卖”?

    近来,临期食品受到了很多关注,许多消费者好奇,这些临期食品为什么这么便宜?它们都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有时候距离保质期还挺远,但也会比较便宜?

    最近,周到君探访了嘉定金园路附近的多个“折扣食品”仓储,从源头展开评测,揭秘临期食品便宜的秘密,帮助大家更完整地了解临期食品,理性消费。

    有没有像网上短视频中提及的“临期饮料按堆卖”的场景?有!

    老板告诉周到君,如果是按吨进货的饮料,就会按堆卖,价格可以在1折之内。这种饮料进货来的时候就没有经过分拣,按堆销售也是为了省去分拣的人工。

    测评二:折扣食品的进货渠道有哪些?

    ✍️ 上海许多临期食品商店都是从这一带进货

    ✍️ 折扣食品仓储从食品工厂、食品经销商以及大型商超退货等渠道收货

    为什么在嘉定区的这一区域,会聚集着多个折扣食品仓储?

    周到君走访得知,距离市区近、可以直接上高架交通便捷以及租金相对便宜是比较主要的原因。

    “临期食品最近又火了,但这一概念并不是这几个月突然火起来的,临期食品在上海的发展史可能有差不多十年了。”一名负责人表示,据他了解,截至去年的统计数据,本市可能开设有3000家左右的此类商店,很多正是从嘉定金园路一带进货。

    那么,金园路附近的这些折扣食品仓储,又是从哪里进货的呢?

    小木鱼的老板透露,食品工厂、食品经销商以及大型商超退货等都是这里的收货渠道。另一家仓储的负责人则称“只有老板掌握”,并表示经营这一行,收货渠道非常重要。

    测评三:折扣食品的利润空间有多大?

    ✍️ 有的表示“主要靠正期食品赚钱”,但也有的表示“主要靠临期食品赚钱”

    ✍️ 有老板透露,临期食品商店往往会加价30%左右进行销售

    可能有市民会好奇:临期食品卖得这么便宜,商家能赚多少?

    对此,不同折扣仓储的负责人,说法有所不同。

    一家折扣食品仓储的负责人表示,临期食品只是作为正期食品的“引流”,公司主要还是靠批发正期食品赚钱。

    小木鱼老板则表示,虽然库房里看起来临期食品的“占地面积”还不如正期食品,但由于临期食品周转快,走货量远大于正期食品,因此是“盈利主力”。

    在逛临期食品商店时,有时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在明年甚至更久以后,价格还不到原价的一半;有时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只剩几个月,但折扣给的力度却没有想象中高,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临期食品”属于消费者端的一个概念,在业内,通常被称为“库存/尾货食品”,无论折扣食品仓储还是折扣食品商店都是这条供应链中下游的环节。因此,这类食品并不完全按保质期来衡量价值,而是按“滞销程度”。

    有的食品虽然距离保质期较远,但库存压力大,那价格就较低;反之有些距离保质期虽相对近,但并不太难卖,折扣力度相对就小些。对于临期食品仓储来说,为了给周转留有时间,倾向于进货那些距离保质期至少有3-4个月及更久以上的商品。

    据透露,临期食品商店从此类仓储进货后,往往会加价30%左右进行销售。

    测评四:折扣食品批发仓库对个人消费者开放吗?

    ✍️ 有的不卖给个人消费者;有的可以卖但得以箱为单位

    ✍️ 不建议个人消费者前往

    临期食品的最大亮点就在于价格便宜,比临期食品商店价格更便宜的批发仓库,未免令消费者心动。对于自驾一族来说,休息日到那片区域去“转转”,是不是好选择呢?

    就周到君了解到的情况来说,折扣食品仓储并不建议个人消费者前往。

    有的仓储直截了当地表示,只对客户进行销售,不卖给个人消费者。也有的仓储表示,偶尔有个人消费者前来,但也必须以箱为最小单位购买。

    “不同食品箱规不同,价格差异也比较大。比如有的雪糕10元/箱,有的啤酒一箱上百元。”有负责人表示,折扣食品仓储毕竟属于供应链的中游环节,个人消费者采购量小,如果抱着参观购物的目的前往,仓储无暇接待。

    在库房中,也可以看到“仓库重地,谢绝参观”的标示。(周到上海

    库存资讯 1913 2021/09/08
  • 门店数量猛增之后,临期食品店“变味”了…

    门店数量猛增之后,临期食品店“变味”了…

    “全球好货”“超低价格”“白菜价!便宜哭了”……如今,各类涉临期食品的门店如雨后春笋出现,引起消费者和市场的青睐。记者调查发现,今年以来,临期食品企业暴增。各门店货架上,知名品牌的产品偏少,三四线品牌居多。在概念炒作、资本入局的同时,临期食品行业的“火”,需要市场大浪淘沙。

    商场

    近三月挤进3家,今年新企业井喷

    “您这个洗护套装还有吗?真好使哎,便宜了快一半!”“没了,库房都卖光了。过几天您再来看看。”傍晚,长楹天街商场一临期食品店内人头攒动。入门处,“一半价格”的大幅标语,吸引着不少顾客陆续进店。

    长楹天街一临期食品店内,依云矿泉水2.8元

    加多宝凉茶1元一盒、依云矿泉水2.8元一瓶、大瓶百事可乐2.9元……这家面积约80平方米的店铺,主要经营着零食、饮料、酒水、洗护用品、化妆品等数百种商品。“我们店临期商品占到一部分,但不全是临期。因为价格便宜,卖得快,几乎每天都会补货。”店员介绍说。

    货架上,有的商品已被顾客抢光

    类似形态和功能的店面,仅在该商场至少就有3家。据了解,这三家店铺均是在近三个月才开门营业。其中,有两家是今年5月开门,另一家为6月开业。而这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京城其他热门商圈。记者以“临期食品”“食品折扣”等为关键词在生活服务软件搜索,发现诸如三里屯、望京等区域都有不少类似店面。

    顾客在望京soho一特卖店内选购

    线下实体店迅速“攻城拔地”,线上的“战火”却早已点燃。在各个电商平台上,只要搜索关键词,就能弹出诸多与临期食品相关的店铺。一份数据表明,目前在电商平台上的临期食品店铺数量已经超过3000家。

    临期食品店面火,背后是市场体量的迅速攀升。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也有望突破300亿元。

    此外,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与线下店面不断开张相比,行业里的企业,同样大多是“新人”——某商业查询网站的搜索情况显示,目前全国范围内,企业名、品牌、经营范围中含“临期食品”关键词的企业共有约113家,企业名中直接包含“临期食品”的企业只有约47家。其中,2020年以后登记注册的有45家,仅今年以来登记成立的企业就有39家。

    运作

    拿货价格1折起,三线品牌撑利润

    目前市场上涉临期食品的企业,主要经营模式为直营和加盟。具体到加盟,临期食品行业各品牌也挺“内卷”——有的需要数万元加盟费,有的需要押金,有的则无需加盟费和押金。最低拿货价格,可低至1折。

    “正期、临期、网红、库存、尾货、特价商品,一站式集结。”广州一家企业,此前常年经营进口食品,今年以来改做临期食品加盟业务。“我们不像某企业,需要近6万元加盟费,主要就是装修设计的物料费和拿货费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有自己的进货渠道,共有20000多种商品,以国产商品为主。“一般拿货价两三折,最低可做到卖价的1折。效益可观,总体毛利润在40%—50%之间,净利率怎么着也有30%。”

    江苏某临期食品企业,去年以来在北京已开设三家实体加盟门店。其招商负责人表示,加盟该品牌主要涉及三项费用——押金,依据店面面积为18000元—68000元、设备物料费1万余元、以及进货货物价格。“正常情况下,一平方米面积要堆上去900元的货品,不然会显得稀稀拉拉,顾客体验感不好。”该负责人说,加盟后会有专人帮忙指导选址、营销等。“选址非常关键。我们在北京的门店,平均每天流水能做到8000元,平均利润能达到35%。”

    在多家涉临期食品门店,店内或多或少摆有诸如统一、百事可乐、依云等一线品牌,但占比普遍很少。更多的临期食品品牌,在市场上相对不太知名。业内人士道出这是一个商业规则——“一二线品牌的利润薄、三四线品牌利润更多。”

    “你摆那么多一二线品牌,就是赔钱赚吆喝,必须多上三四线品牌!”某临期食品品牌招商负责人更是直白。他表示,一二线品牌的货源和销售体系稳定,对产量的风险把控好,因此进入市场的临期食品相对较少;此外,一二线品牌的市场价格很透明,三四线品牌相对模糊,“做这行,你要是一二线品牌的价格没有优势,你摆上去了更会让顾客感受不到实惠,影响店面形象。所以,必须多铺三四线品牌。”

    演变

    货源稳定成考验,淡化“临期”标签

    临期食品行业的货源是否稳定可靠十分重要。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行业不少公司都有自己直接从厂家拿货的渠道。不过,也有从市场各级经销商、批发商等方面倒货、凑货的现象。

    “我们在北京、天津有仓库。无论从哪个厂家来的货,都会一批批放进去妥善保管。”广州某临期食品企业工作人员表示,随着行业发展,市场需求量迅猛提升。在最初阶段,不少一二线品牌产品是市场追逐的对象,“不过它们哪有那么多的临期产品啊?需求多了迫使进货渠道也要更多。所以,有没有自己稳定的货源和仓库就成为考验。”

    他透露,公司常年与国内外诸多品牌厂家合作拿货。但市面上也有企业,没有自己稳定的货源和渠道。一旦下面的加盟商家缺货,就会临时从超市、食品零售经销商、批发商等方面倒货、凑货,甚至异地之间调货,“这样的方式压力大、耗时间,产品来源也无从保证,给本来就临期的产品质量带来了风险。”

    “问我食品的来源、是否正品没有意义。合同里会写上,任何一款商品有变质、腐烂、超期等质量问题,我负责,还给你赔付。”某临期食品负责人表示,该品牌2013年就涉足临期食品,是真正打通了与大小企业合作拿货的渠道。不过,眼下也有临期食品企业并无自己的仓库和稳定货源,“不愿意、也不敢给你看仓库和货源。他们就是‘割韭菜’赚加盟费,我们叫它‘资本赌博式’做法。”

    记者发现,如今涉临期食品店内的不少商品,生产日期并不真正临期,甚至多为今年7、8月份出厂。对此,店员们普遍解释为“卖得快,来的货很新鲜”。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既是一种营销手段,也是临期食品行业品牌随市场演变,逐渐谋求转变的信号

    “以前主要谈‘临期’,但事实上临期食品并没那么多,有一部分被市场消化,也有的被回收处理了。现在主要谈折扣、谈优惠、谈特卖。”一名行业人士介绍说,随着市场演变,一些行业品牌也在逐渐淡化“临期”标签,而“折扣”“优惠”“促销”“特卖”等概念,更容易激起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对消费者的眼球和心理上的冲击更直观、更简单易达。

    声音

    入局者各怀心思 市场需优胜劣汰

    “疫情影响了过去很多传统实体渠道的货源。做临期商品的人增多,对消费者的折扣力度和利润非常大,衍生出大量商家想进入这个领域。”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赖阳表示,类似临期和特卖食品,在国外也有成型、成熟的商业模式,但在国内仍需谨慎乐观。

    赖阳认为,目前国内临期食品行业有基础,但也有一定乱象和风险。“不是所有的临期东西都好卖;也不是所有临期食品都有性价比。能否保障好品质、口味、食品安全和服务,需要观察。”他说,实际上有相当多的连锁店,其总部未必有足够的货源保障能力,以及低价支持各级店铺发展的能力。因此,商家的风险也很大。“最后要么资本买单,要么中小加盟商买单。”

    “各种想法的人都在入局。有的品牌总部是真想发展临期食品行业;有的是为了炒概念、混融资上市,继而套现;也有的是为了赚加盟费等。”赖阳说,临期食品行业最终谁会胜出,主要看三点:第一,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第二,有没有稳定有品质的货源保障,以及相对诚信成熟的企业理念;第三,有没有专业的现代经营的技术。包括选址、商品品类规划、商品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如何降低成本,提升周转效率等。“做到这三条,企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临期食品这一新的业态,需要市场优胜劣汰、大浪淘沙。”(李松林

    库存资讯 665 2021/09/08
  • 年轻人开始追捧临期食品,真的很丢人吗?

    年轻人开始追捧临期食品,真的很丢人吗?

    我发现现在的年轻人,是越来越爱买临期食品了。

    所谓的「临期食品」,意为“接近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你能在很多的的超市见到这样的临期食品:

    这种临期食品,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便宜」

    有媒体调查,年轻人追捧临期食品,最大的原因就是够便宜,能省钱:

    那临期食品到底有多便宜呢?

    临期巴氏奶,950毫升的9.9元买一送一

    保质期还剩1个多月的进口曲奇饼干,从126元降到12.6元

    同一品牌的临期方便面,原价6块左右。

    还剩二十天的卖1块9,剩五个月的卖3块2

    临期食品不仅价格低廉,往往还几包绑在一起捆绑销售,性价比爆炸高。

    买一包薯片的价钱,能买同品牌的临期薯片好几包

    对于一些零食不到一天就吃完的小伙伴来说:

    超市的临期食品区简直就是如天堂一般的存在。

    不仅超市有临期食品区,某宝上的临期食品店,更是成为了“香饽饽”。

    线上临期食品的价格,很多时候比超市更夸张。

    一盒临期小老板海苔,比正期便宜9块:

    一盒临期雀巢金装巧克力,比正期便宜27元,仅售6.5元。

    在去年,B站UP主女胖胖就做了一期,在线上买临期食品的视频。

    在视频内,她花了500多元,买了这么多临期食品:

    写到这里,我已经决定要去买几包临期食品恰恰了。

    这也太香了吧…

    在豆瓣,已经有志同道合的“临期食品爱好者”,建立了"我爱临期食品"小组。

    目前,该组已经有4万多名组员。

    这在豆瓣中,已经算是略有规模的小组了:

    成立之初,组长在版规里写下的第一句话:

    "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这句话能一直保留至今,某种程度上也确实体现了临期食品爱好者的心态:

    有媒体抓取了所有讨论帖的标题,发现大家的讨论大多是关于「推荐」「分享」

    她们会开心地晒出自己下班之后,在超市的临期货架淘到的宝藏零食。

    也会分享在淘宝上看到的临期好物。

    图源:未来品牌Daily

    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爱上临期食品。

    为何如此?道理和上周的「穷比快乐屋」一样:

    还是因为现在的消费升级,让许多东西都变贵了。

    前几天,「东北雪糕」猝不及防就上了次热搜。

    里面的雪糕,价格都在8毛到1块钱不等。

    其他省份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真的有如此便宜的雪糕吗?”

    “梦回小学!”

    作为对比,钟薛高的一款明星限量版雪糕,就曾卖出5片300元的高价。

    平均一片60元。

    这个价格也不能说超级贵,只能说我太穷了。

    在各路资本都鼓吹消费升级的今天,越来越多年轻人回归理性

    他们慢慢开始精打细算,这也算是大势所趋吧。

    就像《重庆森林》的金城武,在4月的每一天都去买一罐5月1日到期的凤梨罐头。

    最后在5月1日时把它们全吃掉

    不同的是,他吃临期罐头是因为爱情,而我们是因为便宜…

    当然了,临期食品并非完美无缺。

    毕竟作为接近保质期的食品,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担心:

    临期食品到底能不能放心吃?

    一般来说,食品分为「长保质期食品」「短保质期食品」

    长保质期食品,比如饼干,一般可以存放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这类食品一般保质工作会做的比较好,哪怕临近保质期也可以放心食用

    而短保质期食品,比如鲜牛奶,就有一定的变质风险。

    这个还是要引起重视的。

    另一方面,在网上买临期食品,由于无法验货,因此临期食品的质量问题也是一大隐患。

    哪怕是一些大品牌,照样也被人投诉。

    因此大家切记一定要在正规渠道,购买临期食品。

    另外,我们买的临期食品品牌也要正规才行!

    把这两点做好了,正如科普作者云无心所言:

    虽然风味方面可能有所欠缺,但就性价比来看,临期食品还是可以放心买的。

    最后,让我们回到标题:

    年轻人爱上临期食品,真的很丢人吗?

    当然不丢人,为什么丢人?

    既能省钱,又能防止食物浪费,何乐而不为呢?

    说白了,性价比是消费者永恒的追求。

    哪怕如今消费主义大行其道,一样会有年轻人反其道而行之。

    正如这位朋友所言:

    “我真的太爱买临期食品了,就像我的人生一样,廉价却不甘。”

    厨房人类研究所

    库存资讯 532 2021/09/07
  • 1折白菜价,规模300亿,谁带火了临期食品?

    1折白菜价,规模300亿,谁带火了临期食品?

    这届年轻人,“抠”起来有多吓人?

    2块钱买袋麦片,一周的早餐有了;

    10块钱买5包薯片,一周的快乐有了;

    21块钱买箱巴黎水,一周的精致有了。

    这些薅羊毛大招,根本用不着节省了半辈子的爸妈教。在豆瓣、小红书等年轻人聚集地,他们“以抠会友”,并亲切地互称为“临食工”。

    是的,以上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食品,都是临期食品。临近保质期,但尚未过期,可正常食用,价格最低能到1折。而在一些专门售卖临期食品的店里,排队是常事,甚至有人带着攻略去抢购。

    ▲某临期食品超市内 图源:网络

    各家投资机构也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在临期食品销售领域,阿里巴巴、愉悦资本、挑战者资本、日初资本、金沙江创投等都已入局。

    蜂拥而上的年轻人,推动了临期食品行业的大爆发。但很多人也表示疑惑:不就是超市里经常搞的打折促销、买一送一吗?怎么就突然火了呢?

    真实惠,还是智商税?

    临期食品的概念并非这届年轻人的首创,但他们却把这个本领发挥到了极致。

    微博上,“年轻人买临期食品来减少浪费”这一话题的阅读量已突破1亿;小红书B站上,以“临期食品攻略”为主题的视频播放量能轻松破万;豆瓣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员超过8万,并且衍生出几十个同类小组。

    就连央视也曾赞许购买临期食品的行为,称这是一场一举多得的胜利。既能避免浪费,又能降低生活成本,以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

    ▲某临期食品超市内 图源:网络

    偶像剧中的草根女主,总会在下班后去便利店买个当天剩下的饭团。饱腹之余,顺便感叹一下人生的辛苦。

    与之不同的是,现在购买临期食品的主力军们更像是“挖宝”。与其说是为了省钱,不如说是寻求薅羊毛的快感。以更低的价格享受到更多种类的商品,尤其是进口食品,既能满足精致生活的需求,又不怕掏空腰包,使得年轻人可以畅享“精致穷”。

    但消费者们还是需要理性看待一个真相:能够沦落为临期食品的,大部分本身也不是市面上的热门品牌。

    ▲某临期食品app 图源:网络

    随意打开一个临期食品app,会发现首页和推荐位上确实有几个大品牌,但越往下划越眼生,尤其是形形色色的进口食品,外包装堪比火星文,普通消费者很难一眼甄别。

    也曾有网友慕名去临期食品网红店里打卡,直观感受是“70%是杂牌”,少数大牌产品,也是比较冷门的口味。

    也就是说,开开心心买到的低价进口食品,很有可能本身就是滞销品。因此,尽管是价格低廉的临期食品,消费时仍需谨慎,保持理性。

    是风口,还是大坑?

    《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市场规模巨大。从供给侧来看,每年都有大量的产品流入临期食品行业,即使按1%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规模突破300亿元。

    市场潜力如此庞大,投资方也在群雄逐鹿。

    老牌商家以好特卖为例,好特卖是2014年成立的库存尾货处理商。爱企查显示,好特卖关联企业为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多轮融资,累计金额达数千万人民币,投资方为五源资本、嘉远资本、云九资本、金沙江创投等知名投资机构。

    ▲ 图源:爱企查

    后起之秀以繁荣集市为代表,繁荣集市是一家刚成立一年多的公司,品牌slogan为“您身边的宝藏折扣店“。爱企查显示,繁荣集市关联公司为上海嘣嘣喵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已完成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挑战者资本。

    ▲ 图源:爱企查

    资本的纷纷跟进,让临期食品的市场愈发充满诱惑。在北京某些居民密集区,一个商圈内,就有3~5家临期食品折扣店。网上咨询“临期食品连锁店如何加盟”“辞职开个临期食品店”的普通人,也越来越多,不亚于当年风靡一时的“辞职开奶茶店”、”辞职开民宿“。

    加盟,固然是最快进入这个市场的方式。然而,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好特卖加盟费已经到达80万,这无疑会让很多个体创业者倍感压力。若不选择加盟,则需自行寻找稳定的货源供应链。

    临期食品的羊毛不好薅,临期食品创业的羊毛更不好薅。

    所有投资人都认可的是,这个行业要比传统零售业的更难做,甚至更接近新零售的本质。临期食品销售行业对数字化和供应链的要求要比传统零售业更高,并且对于仓储的运行效率的要求极高,稍不注意,临期变过期,只能砸手里。

    当资本市场和个体创业者蜂拥而至,都想要分一杯羹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清楚2个核心问题:一是能否保证货源供应,二是能否跑赢时间。

    临期食品市场狂欢,规范管理任重道远

    当越来越多的商家涌入这条赛道,各种促销手段如雨后春笋,同时也将市场固有的问题显露出来并放大了。最显见的一个问题,是临期食品品质参差不齐,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另外,虚假宣传、以次充好、以临期食品引流实则主要售卖非临期食品等现象也大量存在。

    ▲相关新闻报道 图源:网络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临期食品拥有很大的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产业化运营的阶段,与此同时,临期食品的安全与规范问题也受到越来广泛的关注。”

    临期食品行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业态,不能仅靠热情寻宝的年轻人,也不能只靠各个商家的各显神通,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监管,促使其朝着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毕竟,商家卖得安心,消费者才能买得放心。商业观察员

    库存资讯 617 2021/09/07